□ 吴烨
大学生就业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、激发大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动性,是回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与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,高校需要主动对接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侧,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。
理念先行:构建多维育人新体系
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,高校应积极转变人才供给理念,将就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总体布局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须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,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宗旨,精准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,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培养大学生科学就业观与提升就业竞争力上。深化就业工作“一把手”责任制,构建“校—院”两级就业工作联动机制,校领导定点联系学院开展专项调研,各学院领导班子落实专业就业包保责任制配资指数网官网,细化任务清单,确保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见效。
课程革新:铸造就业育人全链条
持续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,系统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。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,科学重构专业课程体系。围绕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,将行业真实案例融入专业课程,引导学生分析求职场景中的实际问题,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。优化课程模块结构,适度提高就业指导通识课与综合实践课程比重,综合运用分组研讨、案例教学、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,拓展学生就业创业认知维度,促进人文素养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统一。强化实践育人,联合行业企业家、杰出校友组建职业发展导师库,参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,解读就业形势与政策动态,激发学生职业理想,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业职业发展规划。
市场对接:搭建校企联动双通道
精准拓展就业市场,构建用人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机制,搭建校企双向沟通平台,常态化举办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,提供精准化就业信息服务,设立“简历优化工作坊”与个性化生涯咨询窗口,帮助学生把握市场需求;建立就业信息长廊,动态展示招聘企业信息,为错过现场招聘的学生提供二次对接机会。深化政校企合作,与地方人社部门建立战略协作关系,组织学生参与区域性校企人才对接活动;开展重点用人单位调研,建立人才需求动态监测机制。针对性举办行业专场招聘会,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。
服务升级:创建就业支持生态圈
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,定期开展职业规划大赛、求职技能训练营等品牌活动,强化职业认知教育、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。构建心理育人支持体系,将就业心理辅导纳入毕业生教育体系,开展专题调适活动,实施精准心理疏导。打造“互联网+就业指导”平台,开发系列专题微课,涵盖简历优化、生涯规划、求职技巧等模块,构建线上线下(300959)相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,系统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。
(作者单位:南通理工学院)配资指数网官网
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